Monday, December 1, 2008

【转载】“性”与价值摧毁--对黄明志最新创作的些许感想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比多少名人、名嘴、名辩还好。大多数人的观点只停留在创作的片面或形式上。

这篇的作者写得出另类的观点。我佩服。

http://www.merdekareview.com/reader_view.php?id=7238

部分内容:

我认为,黄明志的创作意识,从来都不会去理会什么政治正确不正确的。或者说,政治不正确,正是他的创作意图。他要将所有的道德价值打碎,放到脚底下尽情踩 踏,使它变成烂泥一片。而他主要试图砸碎的,更是独中教育的美好恫景,以及母语教育的崇高价值。为了这,他运用了华人一向来有所禁忌的“性”元素,把这种 元素跨大化、夸张化,把华社与独中教育的价值砸个粉碎,让它化为粪土,永不超生。

其实,在很多艺术创作实践中,也不乏有着把这种“政治不正确” 夸张化、极致化,以达到各种颠覆的效果的例子。以电影的为例,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的电影,就不时的对天主教进行亵渎,更不时在他电影中呈现出各种女性的刻板形象如妓女、荡妇等。很多时候,“政治正确”并不是他的主 要创作动机,他早期电影中的各种顽童式颠覆性质,更多是对西班牙法西斯独裁者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统治时期的那种专权和文化单一性的一种回应和反叛。当然,阿莫多瓦电影中的社会性意涵,不是三言两语可以理解清楚的。但我们却可以问一问, 为什么他的电影可以在那时代被允许出现,以及为什么会被(部分)社会所接受呢?

当然,用阿莫多瓦和黄明志做比较也许是失当的。我也主观的 认为,阿莫多瓦的艺术成就和他的作品中的艺术层次,是黄明志无法比拟的。但如果我们可以转换一下态度问一问,在黄明志图破坏一切的同时,他又是否想要捉着 某种价值来试图重建它?如果是,那他想试图重建的又是什么?这往往又是那些试图通过摇滚音乐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不满的人的悖论。他们试图通过创造狂暴聒噪的 音符来对社会价值颠覆毁坏,又试图通过吶喊怒骂来表达对虚伪社会的不满。但骨子里,却又对某种美好价值带有恫景,这在西方60、70年代的嬉皮反叛文化中 表露无遗。

黄明志已经为华人社会和独中教育体系带来了某种干扰的杂音。他的狂暴吶喊可以是消极破坏的,也可以是积极建设的,这就看我们用 那一种角度和心态去看它了。网际网路的出现,也让我们看见了某种积极演变,就是我们更有自由度的去讨论它,而不至于用什么“国情不同”为理由,而抹杀各种 讨论和言论交流。黄明志的争议创作(包括Negarakuku)所做到的,便是为这社会系统凿开了更多的缺口。这缺口,却正是可以成为我们谈论它的进口。 缺口越多,我们就越可以把许多约定俗成的观念价值打碎,再重中进行修正、重整,而这过程更是流动不居的。这正是社会改变的一种契机,母语教育如是,种族特 权如是,宗教地位如是,“性”更如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